從1992年的9人起步,發展到現在擁有員工15000人,以汽車、摩托車、通機研發制造為主營業務的大型民營企業,在力帆集團現任董事長牟剛看來,力帆26年的企業發展史就是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,也是一部創新史。
創新促進企業發展
汽車工業是重慶的工業支柱,作為在重慶誕生的自主品牌,力帆經過26年的發展已從行業新軍,成長為國內自主品牌生力軍。熟悉力帆的人都知道,力帆有“三件寶”——創新、出口、信譽好。
在1992年尹明善創辦力帆時,是個只有9名員工、20萬元資金的微型企業。進軍摩托車市場,如何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?力帆決定走創新之路。
1994年,力帆看準了市場空白,研發出全國獨一無二的100毫升四沖程發動機和電啟動的發動機,一年就賺了3100萬元。此后,尹明善開始組建技術中心,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4%投入新品開發,并且重獎創新人員,規定誰開發誰得獎,誰出大力誰獲重獎。世界獨創的V型雙缸、水冷、六氣門200型發動機,國內首創、國際領先的單缸、水冷、四氣門、125ml高性能踏板車發動機……2001年,力帆已經成為全國摩托車出口老大;截至2017年,力帆建有實體工廠23座,產品遠銷14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現在,力帆集團每年研發投入占比為銷售收入的6%,已建成汽車、摩托車兩大研究中心,8個分支研究機構。截至2017年,力帆已在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申請專利10610件,獲授權專利9530件,在全球擁有商標權1566項,擁有商標申請權113項,在中國民營企業中排名第一。
差異化發展進軍新能源產業
2003年,力帆毅然投身造車行列。作為傳統汽車領域的“后來者”,力帆沒有跟隨,而是后至先發,通過創新實現差異化競爭發展。
力帆在2015年推出了“盼達用車”新能源汽車共享平臺,在“充電”主流技術應用中逆勢而為,打造了“移峰能源”,實現“3分鐘換電”。今年6月,聯合百度公司推出了首批搭載無人駕駛技術的“盼達”車輛,全球率先實現無人駕駛技術的商業化應用。
目前,盼達用車已經在杭州、廣州等主要城市累計投入運營超過2萬臺新能源汽車。截至今年9月,全國累計用戶數超過400萬,是目前國內注冊用戶最多的分時租賃項目。根據計劃,到2020年將實現3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運營規模。
力帆集團總裁馬可直言,盼達其實是一家科技公司,在盼達用車背后是力帆汽車在智能化與網聯化上的轉型探索。智能汽車三大處理數據能力——采集能力、交換能力、應用能力的實現,正是力帆在打造智能汽車時的發力重點。
抓住智能化機遇轉型升級
“未來,力帆將著力建設全新品牌生態圈。”牟剛介紹,力帆集團將與國家級平臺中汽研中心形成戰略合作,投資開發產業鏈數據信息系統架構,建設基于VIN碼的車輛全生命周期數據鏈,覆蓋汽車生產、銷售、服務、金融、二手車等重要環節數據,實現汽車產業鏈價值延伸的數據基礎。
公司將通過擬建的新工廠項目淘汰落后產能,引進數字化、自動化先進設備,建設體系化、智能化管理系統,推動力帆制造能力向智能化、自動化、綠色化的全面升級。
同時,公司將新引入的智能化硬件研發團隊,結合盼達用車積累的客戶智能體驗需求,將新一代產品搭載全新智能網聯系統、智能輔助駕駛系統,通過數據采集、數據交互、數據應用能力,讓車輛不單是交通工具,更是能與各種商業模式匹配數據接口的載體,并構建四大服務體系,實現從制造到服務的價值鏈延伸。
目前,力帆正在籌劃搬遷,將在重慶兩江新區建設新的生產基地,面積約800畝,項目總投資75億元,產能為年產10萬輛傳統燃油車及5萬輛新能源汽車。新工廠的自動化、柔性化、智能化水平將大幅度提高,完全投產后,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約190億元。
“工廠搬遷背后是力帆的自我革命。”牟剛表示,力帆將繼續堅定地走創新發展、開放發展的道路。